研究領域
研究範圍包括資源調查監測、資源規劃分析、資源經營管理與生態服務價值系列理論、技術與實務應用。近年特別著重於空間資訊、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等資訊科技應用,以及氣候變遷衝擊評估、調適作為與教育推廣。此外,針對自然解方的實務技術、及透過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協助企業識別、評判、管理和披露與自然相關的依賴性、影響、風險和機會評估。

資源調查與監測
- 森林資源調查
應用統計取樣理論及遙測技術,進行資源調查設計,並透過各種品管措施來確保調查品質。
研究重點:金門地區森林資源調查、公私有林調查監審、檢訂調查規劃、獎勵造林檢核、蓄積量調查、生物量調查
- 地面光達調查技術
應用3D光達掃描儀,建立數位立木及地形模型,進行立木量測、地形測繪與3D林木監測,探討林木分布、生長與地形變遷分析。
研究重點:3D光達模型建置、立木分布圖繪製、3D立木模型、立木材積式建置、地形測繪
- 植被圖繪製
利用航測技術依據植群分類系統,進行植群型判釋與區劃繪製成圖,同時發展野外調繪技術,完成野外修正或確認。
研究重點:植群圖數化、野外調繪技術、植群圖檢核、空中調繪
- 森林健康監測
整合衛星影像、航空照片與地面調查進行森林健康監測,掌握森林即時變動資訊,做為資源管理決策參考。
研究重點:監測架構研擬、偵測監測、評估監測、地面監測、健康評估
- 物候監測
植物隨即節變化,會有不同的生理變化,例如抽芽、展葉、開花與結果等季節性變化均屬之。由於物候的變化可以靈敏地反映氣候變化的情形,因此由物候的監測可以掌握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研究重點:物候監測系統、物候(開花或葉變色)預測模式、物候預測
- WSN環境監測
WSN係透過一系列溫度、濕度及光度等各種感測器,透過無線網路環境,記錄微環境的各項變化,可以提供局部微環境的變化的完整記錄。
研究重點:WSM感測器率定、無線網路環境架設、監測資料分析
- 都市林管理
都市林行道樹與樹木調查與監測,並將調查成果分析,做為都市林經營管理之依據。
研究重點:都市樹木調查與分析、都市樹木碳匯管理、都市樹木健康管理
資源經營與管理
- 經營計畫訂定與編寫
經營計畫為資源經營的指導指南,透過完善經營計畫的編撰,可以明確掌握經營目標,也明訂為達成目標所需執行的相關經營方案,與經營成果監測的方法,讓資源經營能夠在妥善的規劃下進行。
研究重點:SWOT分析、經營目標研擬、經營計畫撰寫、FSC經營計畫編寫
- 生態系服務價值評估
生態系提供支持、供給、調節與文化等多種服務,滿足人類所需。然而,這許多服務項目中,有的可以有量化的金錢價值,有的則需透過間接方式進行價值估算。透過良好的生態系服務分類系統架構,可以系統化說明生態系服務項目,具體表現生態系服務的內涵。同時,透過不同的評價方法,可以評估不同生態系服務價值,做為估算整體生態系價值及必要生態補償時計價的參考。
研究重點:生態系服務分類體系、生態系服務評價技術、生態補償機制
- 森林碳匯管理
森林經由光合作用與生長累積,可以固定二氧化碳於植物體,在溫室氣體所引發的暖化現象,扮演吸收二氧化碳的碳匯功能。就實務上,森林可以透過碳吸收、碳保存與碳替代的方式,來增大森林碳匯的功能。
研究重點:碳匯計量(蓄積量、生物量與、碳儲存與吸存量調調查)、CDM植林計畫、碳交易、碳管理策略、碳足跡估算、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林業部門計算
- 林火管理
林火為森林生態系不可或缺的干擾因子,如有適當林火干擾,有助於生態演替的進行,然而大型林火事件發生時,常常燒毀森林並釋放出大量固定於植物體的碳素,對於生態及碳排放造成極大的衝擊。因此,森林經營者有必要進行適當林火管理,以降底林火對於生態的衝擊,及減少因森林火燒所造成的碳排放。
研究重點:林火預警系統、ICS、救火決策支援系統、燃料管理、火後評估、火後復育評估
- 步道管理
步道提供人與自然溝通的管道,人們可以藉由步道安全地接近大自然,經營者亦可利用步道來管控人們對於自然所造成的衝擊。步道管理即在於透過步道設計、解說與維護管理等完整的管理制度,讓步道能提供遊客一個舒適與安全行走環境。
研究重點:步道規劃、步道行走時間估算、消耗熱量估算、步道美質評估、步道滿意度監測、步道行走難易程度分析
- 森林驗證管理
森林驗證係透過完善的驗證體系,對於林地生產及產銷監管鏈進行良好管理工作,並由公正第三方的驗證機構,完成驗證。目前參與PEFC、FSC等國際森林驗證制度於臺灣地區驗證標準的制定,以及相關驗證輔導與執行。同時,亦參與建立國產材生產證明,推動本土森林驗證制度。
研究重點:FSC地區標準建置、FSC驗證輔導、FSC非林木產品驗證、國產材生產證明制度
- 合作社輔導經營
林業生產合作為有效整合小林農的組織方式,亦是擴大林業生產規模的最佳途徑。自2009年起,陸續推動林業合作社設置,於2012年6月協助設立永泰林業生產合作社,並輔導後續的營運與發展。於2015年與永隆林業合作社進行產學合作,進行林下椴木香菇培育。
研究重點:合作社設置與輔導、林產品電子商務、林下副產品經營輔導
- 林業技術士制度
由於林業長期不振,導致林業人力逐漸老化,且專業能力亦逐漸降低,亟需透過證照制度來提昇林業從業人員的認同,與重建信心。目前規畫丙級林業技術士制度,建立第一線林業從業人員專業證照制度,培養林業專業人力。
研究重點:規劃林業技術士制度、推動林業技術士制度
- 循環經濟區域生質能源整合發展
木竹資源為國內重要的再生資源,亦是國內發展循環經濟與生質能源重要的供應料源。在生質能源料源估應方面,可透過農業剩餘資材、林業剩餘資材、木質廢棄物、下水道汙泥、家禽畜糞便等,如何透過整合料源分布的空間決策支援系統,將可做為循環經濟區域能源整合之重要基礎資訊。
研究重點:生質能料源供應分布建置、生質能料源供應空間決策支援系統
- 都市長期生態研究
都市未來將因人口大量集中造成都市生態長期負荷與衝擊,尤其面對氣候變遷衝擊,都市生態將面臨嚴峻挑戰。因此,有必要透過都市長期生態研究,增加都市面對氣候變遷衝擊的韌性,降低對於都市的衝擊,確保都市永續發展。
研究重點:都市長期生態研究建構、都市林氣候變遷調適研究
- 林業微型企業管理
台灣私有林因為持有面積小及所有權破碎化,加上都市化與林主高齡化不易達到經營規模,即使是林產製造業也因為生產規模的限制,讓台灣林業的產業多屬小規模的林業企業進行經營。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微型企業創業貸款」–以事業組織員工數未滿5人者為微型企業,在規模上比小型企業還要小的事業體。從學理上,微型企業具有投資金額不大、經營規模小型化、一人或合夥經營、僱請員工數少、店鋪銷售方式,以零售業商品銷售為主,採單店方式經營,以此標準可以得知目前及未來發展的林企業多屬微型企業。世界各國有鑒於微型企業獲利能力最強、生產總額與就業成長最大,因此紛紛投入各項資源,協助微型企業的發展。國內推動微型企業的發展以創新研發、資金募集、科技應用、品牌通路、產品設計整合與跨境電商整合服務等六大輔導主軸來輔導微型企業。如何在林業相關領域方面,尋求創業商機,以及該如何具備準備創業的各項能力,更要能掌握營運計畫及財務計畫的規劃與撰寫,掌握如何運作與管理微型企業。最後,輔導現有林業微型企業協助營運計畫撰寫,協助林業微型企業實務運作,增進林業微型企業收益。
研究重點:林業微型企業輔導、林業微型企業營運計畫
資訊科技應用
- 地理資訊系統
地理資訊系統為結合繪圖技術、資料庫管理與空間分析等技術,能夠透過屬性及空間資料的整合分析,來達成展示與分析空間資料,提供各種資源管理決策支援使用。
研究重點:獎勵造林資訊系統、植群資訊系統、外來入侵植物資訊系統 林火決策支援資訊系統、物種分布模式、土地利用變遷分析
- 資源遙測技術
遙測技術為不接觸實體而進行量測的工作,亦即將不同光譜範圍的感測器,裝置在地面、空中或衛星的載體,進行資源分布及使用狀態的紀錄。其技術可應用於資源調查與監測,可以提供資源經營者大面積且即時的資源資訊。
研究重點:多時期林分變遷監測、崩塌地長期監測、植群圖繪製、森林健康偵測監測、森林碳匯計量估算、無人機應用、地面與空中光達資料獲取及應用分析
- 資源資料庫
各種資源資訊其資料量龐大且彼此間關連複雜,有必要利用完善的資料庫管理系統來進行管理,提供快速查詢及統計分析功能,做為資源管理決策支援參考。
研究重點:獎勵造林資訊系統、植群資訊系統、外來入侵植物資訊系統、林火決策支援資訊系統、碳管理資料庫、物候監測資料庫、TaiBO
- 物種分布模式
物種的分布在特定的環境梯度上有其特定的生態意義,所以可以透過物種調查位置與其對應的環境因子,來建立物種分布的模式。此種物種分布模式除可以表現與比較物種分布的環境特性外,亦可做為推估物種潛在分布與氣候變遷時物種的衝擊模擬。
研究重點:台灣檜木、冷杉及鐵杉分布之比較影響檜木、冷杉及鐵杉分布環境因子之分析、氣候變遷對不同林型衝擊評估
- 林火管理系統
林火發生的機率與氣象條件、燃料狀態與人為活動有關,因此可結合氣象、燃料及人為活動的動態變化因子,來進行林火發生機率的預測,提供林火危險度的預警使用。同時ICS概念,結合GIS發展林火應變指揮系統,做為林火救災應變指揮使用。
研究重點:林火危險度預警系統、林火應變指揮系統
- 空間資訊與人工智慧
空間資訊已應用於各行各業,尤其在土地資源管理方面更是空間規劃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空間資訊的資料來源方面,透過不同遙測系統所收集的資料,如衛星影像、航照影像、無人機空拍影像等,因收集影像技術的快速進步,已讓遙測影像快速累積,形成大數據的影像倉儲。為有效分析各式遙測影像,需要配合發展各種AI技術,讓影像資訊萃取能夠自動化快速萃取出必要資訊後,再透過地理資訊平台整合分析,讓不同領域的應用能夠被加以整合,形成跨領域的應用平台。
研究重點:遙測與人工智慧整合、遙測影像大數據、地理資訊系統AI平台
資源規劃與分析技術
- 空間統計
整理與分析各種空間資料的統計方法,以展現空間資料在分布、集中與關連的空間特性。
研究重點:物種聚集程度分析、物種空間關連分析
- 圓周統計
整理與分析各種方向性(例如坡向)或週期性(整年)資料的統計方法,可以展現其週期性集中或分散的趨勢。
研究重點:坡向集中度分析、遊客人數季節集中度分析
- 土地利用變遷分析
經由不同時期土地利用變遷的分析,可以釐清過去土地利用轉換的趨勢與數量,同時可以藉由不同預測模式來預測未來土地利用變化的趨勢,做為土地管理單位的參考。
研究重點:大肚山土地利用變遷分析、溪頭崩塌地監測、林地變遷監測
- 遊客人數分析
森林遊樂區的人數常受到假日、季節與災害的影響,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經由遊客人數分析,可以知道離尖峰人數的變化趨勢、季節性人數差異情形與受天然災害影響而減少的人數,可以讓經營管理單位更清楚掌握遊客人數的變化趨勢。
研究重點:遊客人數季節變動分析、遊客人數長期趨勢分析、假日影響遊客人數分析、氣候對遊客人數影響分析、天然災害對遊客人數影響分析
- 植物多樣性分析
利用植群調查樣區的物種數量與環境因子的分析,可以分析出樣區物種數與所在環境因子的關連,進而探究樣區物種數高的環境因子特性,可以做為推估植物多樣性之熱點分布。
研究重點:影響植物物種多樣性分布之關鍵因子分析、台灣植物物種分布熱點分析
- 外來種入侵評估
外來物種的入侵造成本土生態系的重大威脅,有必要透過完善的外來物種調查,建立外來物種分布資料庫,以評估嚴重入侵物種、入侵指數、入侵熱點等,做為外來物種防除之參考。
研究重點:入侵物種評估、入侵指數研究、入侵熱點分析
氣候變遷
- 物候模式
利用植物生理變化及生育地微環境的監測及果,配合數學模式可建立物候(開花或葉變色)變化的預測模式,以掌握觀察物候變化的最佳時間(例如日本櫻花情報),或可做為物候受氣候變遷影響之評估依據。
研究重點:山櫻花開花模式、氣候變遷不同氣候情境對山櫻花開花影響
- 氣候變遷衝擊評估與調適策略
評估不同未來氣候情境對於本土森林生態的衝擊,定義出衝擊熱點、建立預警監測系統,以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因應氣候變遷對林業的衝擊影響,研提林業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評估架構,及調適策略建議
研究重點:氣候變遷對高山植群衝擊評估、森林生態系調適策略
- 氣候變遷教育推廣
結合專業領域與環境教育推動氣候變遷教育,透過通才與專才培育策略,以教學聯盟、專業融入、教材研發、創意實作等方式,搭配生活實驗室與跨領域教學落實氣候變遷教育。
研究重點:氣候變遷人才培育、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生活實驗室推動、跨領域教學
- 國家林業部門清冊及森林碳管理策略
配合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要求,研擬林業部門減量階段管制目標與管制行動方案與評量指標。
研究重點:林業部門減量階段管制目標與行動方案
- 2050淨零轉型-自然碳匯策略規劃與執行
配合國家2050淨零轉型規劃,進行自然碳匯策略規劃與推動執行。
研究重點:自然碳匯盤點(MRV機制)、增匯策略研擬與推動
- 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自然解方被IUCN定義為「採取行動保護、永續管理和恢復自然或改善生態系統,以有效和調適性的方式應對社會挑戰,同時提供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利益。」,於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被認為是具體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六大主要行動計畫方向之一,亦是目前國內規劃112-116年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的重內涵。同時,自然解方專案兼顧減碳與環境的共效益,是目前碳交易市場追捧的對象,在交易數額及價格方面呈現欣欣向榮的成長現象。
研究重點:自然解方理論、實作與推廣
企業自然議題評估與策略規劃
-
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TNFD 旨在建立一個風險管理和披露框架,所有司法管轄區內各種規模的組織都可以使用該框架來識別、評判、管理和披露與自然相關的依賴性、影響、風險和機會。
研究重點:生物多樣性保育趨勢、TNFD概念導入、TNFD-LEAP分析